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少人將目光轉向IT行業,而軟件測試行業更是憑借其人才缺口大、薪資待遇好、發展方向廣、無性別歧視、學習門檻低、技術上手快等優勢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甚至吸引了很多零基礎的人員通過軟件測試課程培訓入行,今天八維職業學校和大家一起來看看軟件測試工程師工作時的6項原則是什么,希望有助于大家學習。

原則一:測試顯示缺陷的存在,但不能證明系統不存在缺陷。測試可以減少軟件中存在未被發現缺陷的可能性, 但即使測試沒有發現任何缺陷, 也不能證明軟件或系統是完全正確的。
原則二:窮盡測試是不可能的。由于有太多的輸入組合、有太多的路徑, 而且時間是有限的, 無法做到完全的測試(100%測試覆蓋率)。 通過運用風險分析和不同系統功能的測試優先級, 來確定測試的關注點, 從而替代窮盡測試。
原則三:測試盡早介入。軟件項目一啟動, 軟件測試就應開始,也就是從項目啟動的第一天, 測試人員就應參與項目的各種活動和開展對應的測試活動。 測試工作進行得越早, 軟件開發的劣質成本就越低, 并能更好地保證軟件質量。 例如, 在代碼完成之前, 可以進行各種靜態測試, 主導或積極參與需求文檔、產品規格說明書等的評審, 將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

原則四:缺陷集群性。版本發布前進行測試所發現的大部分缺陷和軟件運行失效是由于少數軟件模塊引起的。 一段程序中發現的錯誤數越多, 意味著這段程序的質量越不好。 錯誤集中發生的現象,可能和程序員的編程水平、經驗和習慣有很大的關系, 也可能是程序員在寫代碼時情緒不夠好或不在狀態等。
如果在同樣的測試效率 和測試能力的條件下, 缺陷發現得越多, 漏掉的缺陷就越多。 這也就是著名的Myers反直覺原則:在測試中發現缺陷多的地方, 會有更多的缺陷沒被發現。 假定測試能力不變, 通過測試會發現產品中90%的缺陷。 如果在模塊 A 發現了180個缺陷, 在模塊 B 發現了45個缺陷,意味著模塊A還有20個缺陷沒被發現,而模塊B只有5個缺陷未被發現。 所以,對發現錯誤較多的程序段, 應進行更深入的測試。
原則五:殺蟲劑悖論。采用同樣的測試用例多次重復進行測試,最后將不再能發現新的缺陷。 為了克服這種 " 殺蟲劑悖論",測試用例需要進行定期評審和修改, 同時需要不斷地增加新的不同的測 試用例來測試軟件或系統的不同部分, 從而發現潛在的更多的缺陷。

原則六:測試活動依賴于測試背景,針對不同的測試背景。進行的測試活動也是不同的。 比如, 對要求安全放在第一位的軟件進行測試, 與對一般的電子商務軟件的測試是不一樣的。


學制學費
學習時間
近期活動
開班信息
課程內容
就業情況
津公網安備12011302141430
如何成為IT行業中有競爭力的人工智能工程師?
在當今數字化浪潮洶涌澎湃的時代,人工智能作為 IT 行業最具爆發力的領域之一,正重塑著世界的方方面面,從醫療保健到金融服務,從智能交通到娛樂產業,其影響力無處不在。若想成為這一充滿魅力與挑戰領域中的佼佼者 —— 極具競爭力的人工智能工程師,需要在多個維度精心打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