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未來的 10 - 20 年之內,今天存在的近一半工作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替代。這其中不僅包括流水線工人、柜臺收銀員等藍領工作,就連初級律師、普通記者等白領工作都岌岌可危。甚至有專家預測,到 2030 年,全球將有近 10 億人因自動化的普及而失業,近 4 億工人需要轉換職業類別。
在人工智能引發的眾多擔憂中,有的是 AI 通過替代體力勞動的需求來消滅大部分人力。但它同時將人類從繁瑣、重復的任務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專注于更復雜和更有價值的項目,或者只是休息一些急需的時間。雖然這些數字會讓我們對未來感到不安和焦慮。然而,歷史表明情況可能并非如此。毫無疑問的是,一些行業將轉型到不再需要人力的地步,從而導致工作被重新定義和改革業務流程。例如,許多健康問題的診斷可以有效地自動化,使醫生專注于其他需要他們關注的主要問題。就完全取代人類而言,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勞動是并將繼續是必要的,人工智能將會成為重要的工具。
八維職業學校深刻洞察到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浪潮下職業教育的新使命與新機遇。學校在課程體系構建中,充分融入互聯網元素與人工智能技術。在互聯網方面,學校設立了網絡工程專業,培養學生掌握網絡架構搭建、網絡安全防護、云計算技術應用等核心技能。學生們通過學習,能夠熟練構建企業級網絡系統,保障網絡數據的安全傳輸與存儲,并且可以根據企業需求靈活配置云計算資源,為企業的數字化運營提供堅實的網絡基礎設施支持。例如,在電商企業的 “雙 11”“618” 等購物狂歡節期間,網絡流量呈爆發式增長,八維職業學校網絡工程專業的學生所具備的技能就能夠確保企業網絡系統穩定運行,應對高并發訪問的挑戰。
同時,學校前瞻性地開設了人工智能相關專業課程,從基礎的編程語言如 Python 開始,逐步深入到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如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等知識體系的構建。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與項目實踐,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人工智能技術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應用開發。例如,學生們會參與開發智能語音助手項目,從數據采集、模型訓練到功能優化,全程參與,不僅掌握了專業知識與技能,還培養了創新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八維職業學校注重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教學。例如,在數字營銷專業中,引入人工智能算法進行精準營銷分析。學生們學習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挖掘海量互聯網數據中的潛在客戶信息,分析用戶行為模式,從而制定個性化的營銷策略,提高營銷效果與轉化率。這使得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獨具競爭力,能夠滿足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教學模式上,八維職業學校借鑒了孔子 “因材施教” 的教育思想,充分關注每個學生的特點和潛力。學校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讓學生在實際項目的實踐中學習知識、鍛煉技能。這就如同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實驗和嘗試,積累經驗、攻克難題。八維的學生在項目實踐中,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還能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一個軟件開發項目中,學生們需要分組協作,從需求分析、設計架構到代碼編寫、測試上線,每個環節都需要緊密配合,這一過程讓他們提前體驗職場工作模式,為日后順利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學校還積極鼓勵學生參與互聯網行業競賽、科技活動等。這有助于鍛煉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創新思維與應變能力。在一些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中,八維學生能夠將所學的互聯網技術與人工智能知識相結合,提出創新性的項目方案,如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推薦系統在社交網絡中的應用等,這些項目在競賽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也吸引了眾多企業的關注與青睞。
八維職業學校在普職分流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與創新,以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教學體系和豐富的實踐活動,為學生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它讓更多的學子認識到,職業教育并非是一條狹窄的小道,而是一條能夠通向成功彼岸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