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隨著“人工智能+制造”戰略的落地,中國智能制造產業規模將突破5萬億元大關,工業機器人密度躍居全球前列。在這一歷史性轉型中,政策紅利與技術創新催生出百萬級人才缺口,傳統制造業工人面臨技能斷層,優質崗位“虛位以待”。這場關乎“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躍遷的變革,正為新一代技術人才打開前所未有的機遇之門——掌握人工智能、數據分析、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正成為行業智能升級的“金鑰匙”。
2025年,中國的就業市場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尤其是在智能制造業,勞動力供給遠低于需求,高技能人才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獵聘《2025年智能制造領域人才供需洞察報告》信息顯示,中國智能制造業在政策支持、市場體量、技術發展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有望在2030年前躋身行業第一梯隊。預測2025年行業規模將突破5萬億元,未來十年復合增長率保持12%-15%。并且隨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5G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不斷加深,推動了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已達到每萬名工人322臺,位居全球前列。協作機器人和AI視覺檢測等技術在汽車、電子等領域的滲透率已超過40%。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人才需求。根據《經濟參考報》的調查,2025年,中國的智能制造領域需要數百萬名工程師、數據分析師和自動化技術專家,但目前大部分的傳統制造業人員并不具備足夠的技術儲備來支持這一轉型。
據人社部預測,到2025年,智能制造領域將需要900萬人才,而人才缺口預計將達到450萬人。這一缺口主要集中在技術類崗位,如軟件、硬件工程師等。涉及到的軟件類崗位包括:算法工程師、C++工程師、Java工程師等,薪資范圍在24~42萬之間。隨著智能制造與傳統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人才正從傳統制造崗位向軟件開發、數據分析、工業自動化等新興領域遷移。
2025年6月,工信部在審議《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點》時,明確提出要實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動,加快重點行業智能升級,打造智能制造“升級版”,為制造業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指明了方向。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智能工廠梯度培育提質增效,全國已建成3萬余家基礎級智能工廠、1200余家先進級智能工廠、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這些類型的智能工廠覆蓋超過80%的制造業行業大類,工廠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28.4%,生產效率平均提升22.3%。智能制造已經成為行業“提質增效”的重要生產方式,而影響行業發展的并不完全是技術本身,還有掌握技術的人。據麥肯錫調研,超過70%的數字化轉型項目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數字化人才的短缺。
這意味著,AI的廣泛應用,并未帶來裁員潮,反而催生了對新型技能與復合型人才的強烈需求。未來,掌握與智能制造相關技術的人才將獲得廣泛的發展機遇,將成為未來智能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所以,越早學習智能制造相關技能就能更快進入行業積累經驗,不僅能抓住行業發展的第一波紅利,還能成為行業發展的先行者,獲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八維職業學校打造了十五大前沿專業方向,行業覆蓋了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前沿領域,包括:游戲專業元宇宙方向、游戲專業鴻蒙方向、云計算專業、人工智能專業計算機視覺方向、人工智能專業自然語言方向、物聯網專業、大數據專業等。
多年來,八維職業學校秉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崗位要求為標準,以優質就業為目標”的課程體系開發原則,進行課程內容、實訓項目的開發與建設。2025年推出20.1課程體系,緊跟行業趨勢,全面向AI再升級,11個專業方向重點升級了45個AI項目,覆蓋智能制造、智慧城市、醫療、金融、電商、教育、游戲、文旅等十余個行業,滿足不同學子多元學習需求,讓學生們在熱門實訓項目中高效成長,成為企業爭搶的技術人才。
智能制造是未來制造業的發展方向,而人才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八維職業學校通過不斷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智能制造領域輸送了大量高素質人才,為緩解行業用人問題貢獻一份力量。
當工業機器人的機械臂精準裝配零件,當AI質檢系統以0.01毫米的精度掃描產品瑕疵;當2025年中國智能制造產業規模將突破5萬億元大關,中國制造已經開始向中國智造躍遷。這不僅是挑戰,更是屬于技術人才的時代機遇——那些擁有前沿技術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將成為制造業的“香餑餑”。這場由政策、技術、人才共同驅動的變革,終將讓中國制造在智能化的跑道上實現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