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競爭和就業壓力愈演愈烈的大環境下,如今的大學生也被“卷”入這場時代潮流。
大學生超2億,遍地大學生的時代真的來了
2000年新世紀第一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每十萬人中大學文化程度僅有3611人,比例在3.61%,也就是說一百人里不到4個大學生。二十年過去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每十萬人大學文化程度人口為15467人。比例在15.5%。
二十年來,大學生的百分比翻了4倍多將近5倍。大學生的總體人數已經超過了2億,每七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具有大學及以上學歷。考慮到0-14歲的未成年人還有2.5億,15-22歲之間的數量未知,那么在成年人中,大學生的數量其實更多!最少是20%!也就是說五個人中就有一個大學生。遍地大學生的時代真的來了!
對于國家而言,這當然是好事,人口素質得到了提升,但是對于個人而言就未必是那么幸福了。競爭的激烈程度已經到了空前的地步,每年高校畢業生的數量突破新高,市場上就業崗位增長緩慢,大學生的供給遠大于企業需求,因此注定有一部分人無法就業,導致“內卷”越來越嚴重。
什么是內卷?
什么是“內卷”,簡而言之就是沒有質變的量變、沒有發展的增長、沒有干貨的灌水、沒有創新的爆肝、沒有利潤的業績等等,壓得人喘不過氣。
說起內卷最早的出處是從刷爆朋友圈的幾張“內卷”圖片開始的:有的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的人宿舍床上鋪滿了一摞摞的書,有的人甚至邊騎車邊端著電腦寫論文。這些圖片最早在清華北大的學霸之間流傳。
之后,“邊騎車邊看電腦”的“清華卷王”等熱門詞語登上熱搜,相關的表情包也出現在了不少大學生的社交軟件中。
總而言之,是一種大學生非理性內部競爭的一種現象。
當代青年如何反內卷?
其實內卷的形成歸根結底是因為個人沒掌握過硬的技術,當競爭不過別人,就會形成內卷現象,于是就誕生了996福報、007上班時間。那么,面對“本科送快遞、碩士跑外賣、博士當銷售”的刷屏,面對內卷化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年輕人反內卷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抵制焦慮、注重知識的積累
面對內卷,要心態平和,不要對自身有超出實際的要求,認清楚自己的切實需求,不要總是從金錢、權利、地位等維度評論事物的價值,重新規劃自己要做的事情,抵制年輕人對未來的過分焦慮。另外,我們一定要多重視行業知識的積累。除了要重視技術的提升,還應該重視行業的知識積累,更多的行業知識積累會對未來職業規劃有很大的幫助。
擁抱競爭,打鐵還需自身硬
大家都在內卷中,我們要清楚競爭比拼的不是“量”而是“質”,不要讓自己陷入“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怪圈,最后鎖死在無效重復的循環里。要多反思當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然后結合當下的社會需求,找準自己的定位,分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哪些,著重打造培養,確保自己是在不斷成長進步,最后制定一個長遠的規劃來驅使自己前進。
投身新興行業,換道超車天地寬
馬云曾說過:我不相信彎道超車,基本上是十超九翻,我們應該換道超車。今天的社會,藍海并非沒有,只是大部分人的眼睛都盯著那些紅海行業,試圖從中殺出。所以我們需要開闊自己的眼界,從固有思維中跳出來,尋找新興賽道的產業或市場,讓自己有更多的就業選項和生活方式。
如今社會飛速發展,職場上的“360行”正在不斷更替,像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管理師、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無人機駕駛員、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這些聞所未聞的與互聯網相關的新職業正在悄然興起,也讓年輕人多了一分選擇的底氣。我們大可以雕琢一個差異化的自己,或許就有另一片廣闊天地等待自己有所作為。
轉載自八維說頭條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