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時代,科技發展勢不可擋,而人工智能無疑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人工智能(AI)正以令人驚嘆的速度重塑著我們的生產方式,滲透至千行百業,隨著AI技術的廣泛應用,各行業對AI算法與大模型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使得這一領域的熱度居高不下。2022年11月,ChatGPT橫空出世,帶動了這一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熱潮。但在此之前,我國就已經在人工智能這個領域進行產業布局和政策引導了——關于人工智能的獨立文件可以追溯到2017年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9年發布的《人工智能治理原則》,重點轉向了“和諧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從行業治理的角度,保證人工智能在正軌上快速前行。這次2025年的“人工智能+”政策,核心是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全球合作六大領域聯動,重點不再是技術本身,而是轉變到如何讓人工智能(AI)全面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重塑人類生產生活范式,促進生產力革命性躍遷和生產關系深層次變革。
這個轉變意味著什么?意味著AI已經從“實驗室里的黑科技”變成了“國家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當年的電力、互聯網一樣,不再是某個行業的專利,而是所有行業都必須擁抱的基礎能力。這樣的轉變映射在了文件中的一個關鍵詞:智能原生,也就是“底層架構和運行邏輯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業”,這標志著我們對人工智能(AI)發展路徑的認知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以前的思路是拿人工智能(AI)去改造現有的業務,比如銀行用人工智能(AI)做風控,制造業用人工智能(AI)做質檢,零售業用人工智能(AI)做推薦,這是用人工智能(AI)賦能傳統行業的思路。但智能原生就不一樣了,它說的是那些從第一行代碼開始,就把人工智能(AI)當作核心基因來構建的全新物種。以車企為例,傳統汽車廠商是在現有車型基礎上加裝智能駕駛系統,而理想、蔚來、小鵬、小米等新勢力車企從設計第一款車開始,就把智能駕駛當作核心能力來構建整個產品架構。如同當年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抖音這些“移動原生”應用顛覆了很多PC時代的產品一樣,這些智能原生的公司,一定會創造出全新的用戶體驗和價值創造方式,顛覆如今的商業模式。可以說,智能社會的企業,誰先完成“原生”切換,誰就將擁有下一代產業標準的話語權。
各大廠不僅一線崗位擴招,還通過特色人才計劃爭奪頂尖人工智能(AI)人才。阿里推出“阿里星頂尖人才招募培養計劃”、字節跳動先后設立了“筋斗云”和“Top Seed”人才計劃、美團延續開設多年“北斗計劃”、騰訊推出“青云計劃”等,均帶有明顯的人工智能(AI)指向。這些人才計劃往往提供極具競爭力的薪酬。據獵頭透露,隨著人工智能(AI)相關崗位名額釋放,頂尖高校的應屆博士年薪逼近200萬元。在小紅書的求職交流帖中,有網友直言大廠人才計劃與普通崗位之間是“50萬和200萬”的薪資差距,可見人工智能(AI)行業當下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人才缺口巨大,據職友集數據顯示,人工智能崗位,37.2%崗位每月拿20-50K ,年薪在24-60W,這樣的高薪,也從側面說明了AI人才能夠為企業創造巨大的價值,他們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業務發展的核心力量。
已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深耕多年的八維職業學校,致力于學生“高質量就業”,擅長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八維職業學校人工智能專業培養方向包括:自然語言處理工程師、數據分析工程師、數據挖掘工程師、搜索研發工程師、推薦研發工程師、廣告研發工程師、對話系統工程師等。
八維職業學校人工智能專業擁有高水平師資團隊,大部分由來自高校與名企的教授、博士、技術經理組成。無縫對接熱門趨勢,專業團隊研發模塊化特色課程,緊貼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潮流,與眾多名企達成戰略合作,打造學生“硬實力”,塑造“軟實力”,發揮“巧實力”。專業與企業達成戰略人才培養協定,學生可考取百度初級工程師認證等。
八維職業學校師資力量雄厚,云集名企技術經理、高校教授等行業高端人才,將新技術、新模式融入到教學當中,形成符合八維職業學校學習發展的新教育、教學體系,嚴格按照“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崗位要求為標準,以優質就業為目標”的課程體系開發原則,進行課程內容的研發、更新,課程體系每年更新,實訓課程對標行業前沿的熱門項目,為學生的就業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